+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游记|印尼Bromo火山[一] 置身于火山口的边缘

风光穷游火山印尼旅行日志图文故事艺术风光世界很美尘世烟火

2022-11-26

零|前言


这篇游记记录的是自己于2019年8月10日中午~夜晚这段时间里独自一人前往并游览印度尼西亚布鲁默(Bromo)火山的旅行经历。


以前,我经常会结合自己拍摄的图片和摄影作品,跟朋友绘声绘色地介绍某段旅行经历。在此不过是换成文字,做相同的一件事。


我希望读完本文的你能获得一种,“在同我一起旅行”的感受。


当天获得的作品有以下三幅:








一|前往


由于我没有选择跟团,因此从首都雅加达前往火山的一路上,需要搭乘一次飞机、两段大巴、和一段摩的。


这样的选择固然麻烦,但令我觉得可以更近距离地走进当地人的生活中。


例如,在大巴车上,会给我一种回到小时候在国内乡镇地区通勤的即视感。


首先是各种叫卖的商人。兜售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盒饭、水果、钱包、零食、宣传册、毛巾、玩具,真是应有尽有。


图片

排队依次上车叫卖的商贩,看制服还挺“正规”的


其中有的会非常“直接”,二话不说地把手中的商品快速分发给一排排的乘客,就当你抱着半好奇、半贪小便宜的心理,以为这是大巴车的福利而拆包时,他便已折返回来、闪现一旁伸手收费。当然我并没有这么上当啦。


正确的解法是,将他甩过来的东西放在邻座置之不理,之后他便会将其“回收”。或者从一开始就婉拒。


当然,也少不了卖唱的歌手。


图片


这种充满市井气的通勤体验,在国内高铁动车业已普及的当下,尤其是对几乎仅置身于大城市的自己,感觉早已消身匿迹了,算是为了现代化的高效率而支付的少许代价吧。


由于印尼的基建远不及国内发达,尤其是城市间没有任何高速公路,甚至公路也很匮乏。车辆经常行驶在普通的街道中,在行人和摩托的簇拥中龟速前行,鸣笛声此起彼伏。


这种交通网络便成就了海量摩的的生存土壤——体积轻巧的它们在即便拥堵的车流中也可自由穿梭。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反而会比大巴车快很多,而只背着登山包的自己也完全不必担心其有限行李空间带来的限制。


此前做行程攻略时我了解到,前往火山的最后一段路搭乘面包车最宜。但问题在于,它发车时间不固定。前提是需凑齐一车人,随满随发。


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么不可控的等待上,遂选择了摩的。


图片

司机身前放着我的大登山包


当然,摩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首先,我必不能像在大车上那样倒头大睡,相反必须全程牢牢地抓着扶手,紧绷着身体,并时不时提醒前座有些放飞自我的司机开慢点。


二来,前往火山的最后这一段路恰好坐落于连绵的山区之中。此起彼伏的地势,加上并不平坦的路面,以及机车引擎自带的抖动,不出一会便把屁股给震麻了。


从夜里三点多便爬起来后一路奔波,终于在下午抵达了山旁最近的小镇。找到一家网上推荐热水供应比较稳定的廉价旅馆投宿。


图片

单人间一晚上只要75rmb


虽然是赤道地区,白天炎热无比。但入夜后依旧可能颇为寒冷


放下大登山包,只带上必要的器材朝着火山轻装出发。


虽说是轻装,也带了两台单反和一个脚架。一个用于拍摄延时,一个用于单张拍摄。


事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带无人机,在那里飞肯定很爽呀。


我当然也想呀,可是,臣妾是真地、实在背不动了。


此时,不禁回想起那些曾经帮自己背器材的好队友们。




二 |接近


从小镇步行30-60分钟便可抵达火山脚下。当然这儿同样也有很多摩的可以搭乘,但这与我的旅游理念不符——我更希望亲自用双脚丈量这段路程。


图片

小镇上的路标


出发不出10分钟,便能从树丛的间隙中看见今天的目的地。


图片



今天下午打算攀爬的,是上图画面左侧里,顶部开了个大口、彷佛被拦腰截断的那座山。


标题里的Bromo火山,其实是右边那座更高的,而它反而并不在此行的攀登计划里。也可以想像,其顶部由于近乎完全封口,爬上去后估计除了高一些就没什么别的看头了。


这些其实都是活火山,最近就有过活跃期。但今天看起来好像颇为沉寂。倘若在活跃期前来,便可看到滚滚浓雾从左侧的山口中冒出,倾泻在四周的平原上。


因此,很令人难以忽视与理解的是,紧挨着火山脚的那座寺庙。

也就挨得有这么近吧。。。


图片



虽然小镇坐落于山脉之中,地势高低起伏,但正如上图所见,火山四周完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另外,由于火山的原因,这片平原的“土壤”已经完全沙化,踩上去的质感和沙漠完全无异。


所以,来这儿的朋友,一定切忌!不要!穿带网格的运动鞋!否则回去之后鞋子里大概能倒出半斤沙来。路上我就看到有旅客很懂事(指知道穿没穿鞋都一样),直接把鞋子脱下来拎在手里赤脚走了(虽然我并不推荐这么做)。


还好我穿的是完全不透水的登山靴,可以随意踢沙子玩(误)。


图片


路上碰到了两位意大利游客一同结伴而行。


图片

前方便是前文中提及的寺庙。


随着和火山的间距越来越短,原本平坦的地势开始呈现出一些变化。比如出现了很多条宛如干涸河床的沟壑。有时甚至需要绕路前进。




有朋友表示把这幅天空P成红色就宛如火星表面了。


也能更清晰地看见火山表面,那宛如被利爪撕裂般的沟壑。



近距离观察Bromo火山,会发现这两座火山不仅在形态上大相径庭,表面也相差甚远 —— 一个几乎被植被完全覆盖,一个光秃秃得寸草不生、布满沟壑。


图片


唯一的槽点是,上图画面下方的石壁上,可以看到众多雕凿的人脸。这在一路两侧的石壁上经常能看到。虽说挺有趣,但尤其在光线不好的傍晚,外加其诡异的造型,第一眼看还是有点惊悚的。


图片


登顶整体难度不高,前半段都是坚实的路面,坡度较大的最后一段也贴心地修筑了台阶,不存在之前踩在沙地上深一脚浅一脚的问题。


图片



三|山顶


抵达山顶,延时启动!


图片


从上图中相机右侧的画面可以看到,围栏的保护区域其实并不大,其内侧也毫无“步道”可言,栏杆的高度甚至尚不及腰。火山口的形状类似一口大铁锅,理论上讲,游客完全可以离开护栏保护的范围,沿着火山口类似山脊的边缘一路前进,最终环绕一圈返回,甚至前往别的山头。当然,其可行性仅停留于口头层面。


当我最初在朋友圈里发布于Bromo火山口拍摄的作品时,收到朋友们最多的问题莫过于:“火山口很热吗?”


答案是:“完全没有。甚至风很大,差点都要把我头给吹掉了”


这种感觉,尤其是等我拍完延时后,恍然间发现之前身边的游客业已全部离开、只留下孤苦伶仃的自己望向夕阳时,最为强烈。


图片


可以看到平台上垃圾还是很多的,有的甚至已经在围栏外侧,沿着火山口内壁向里滑落。


由于太阳落山的方向有另一座更高火山的遮挡,所以在此处并看不到日落。


待夕阳西落、晚霞初上之际,我收获了今天最宝贵的一幅作品:




当天火山并算不上特别活跃,冒出的烟气很是稀少。我便加装了减光镜,试图使用长曝光的技术使得烟雾量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些。但由于大风,本就少得可怜的烟气在接近山口处便很快地消散开来,使得最终作品里的烟气看起来宛如从抽纸盒中探出的一小段纸巾那般没有气势。


在此附上一张之前在山脚下拍的作品:




四|回程


“你这样子危险吗?”


每次亲朋好友们看到我的旅程时,第一个问题免不了是这个。


前文里我提到,还在山顶上时就已经日落了。等我结束拍摄再手忙脚乱地下山后天就已经完全黑了。


但恰好山脚下还有最后一位摩的司机尚未返回,我便搭了他的车。


因为是沙地外加夜里,好几次感觉车子差点都要被开翻了。


图片


在路上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司机之所以这么晚还一直在此等候,是因为之前和一位由他载来的游客约好一同返回。


但估计天黑了他俩没碰到,那位游客便早已先行离开。留着司机在原地干等,直到我下来,告诉他上面没人后,才载我离开。


这么来看还是位挺厚道的司机,自己也是幸运。


印象里,回到小镇时已经9点钟了,镇上的餐馆早就打烊了。唯独一家路边摊点尚在营业,但没有就餐的桌椅,我只能要了两碗肉丸子一类的食物,坐在路灯下的台阶上,借着昏暗的灯光捧着碗吃。


图片

这是上文里提及的食物。做法有些类似国内的关东煮,要吃什么料都现成的,直接捞进汤里,快得很,也很管饱,这趟路上吃了不少次。而且物美价廉,这么一碗才5 rmb。


如果把危险定义为,处境变得很糟糕的概率,那对于这一段归程,的确是存在的。


我不知道读者有没有体会过在没有月亮的夜里置身于野外的经历——真的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句话诚不欺我。


当我刚下山时,根本无法判断留宿的镇子在哪个方向。


虽然有户外手电,但仅仅足以照亮眼前的路,无法借此判断方向。


所以这里我说的危险,是指找不到路。虽然最后估计总还是能回得去,但显然要为此浪费过多的体力。



五|后续


但在山顶从来不是欣赏一座山的好方式,毕竟身在此山中。所以第二天凌晨2点,我便动身出发,夜攀附近一座更高的山峰。以更好的视角,欣赏这座山的日出。


这段经历我会在下一篇游记里分享。


敬请期待~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能看到。


本文中所有配图皆系本人拍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