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匠心非遗|彝族银饰

有米计划

2025-11-06

苗族与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这项始于唐宋时期的古老工艺,以"银装盛饰"的独特魅力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2008年,这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饰制作遵循"以银为纸,以锤为笔"的古法,需经过熔银、锻打、錾刻、镂空等数十道工序。苗族银匠擅长"拉丝"技艺,将银料拉成细如发丝的银线,编织出繁复精美的银冠银饰;彝族匠人则精于"浮雕"技法,在银面上錾刻出虎形图腾,每个纹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从唐代刘禹锡笔下的"银钏金钗",到明代《黔记》记载的"金银耳珥",银饰始终记录着少数民族的审美演变。四川布拖的彝族银饰以虎形纽扣象征威严,贵州苗族的银冠则模仿牛角造型,寄托着对自然的崇拜。这些银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穿在身上的史书"。

图@梅长蘇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银饰制作面临传承挑战。但创新的火花已经点燃:新一代银匠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银饰走进时尚领域;建立非遗工坊,让古老技艺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民族文化节庆,让银饰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