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影像人物|张晓:为什么是苹果?

成都米拍金熊猫摄影艺术奖成都当代影像馆张晓

2019-09-16


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中国青年摄影师中,张晓无疑是广受瞩目的代表人物。


2006年开始,他用最简陋的Holga相机记录下普通人的生活百态,试图在荒诞生活的表象下,探究“他们”和自己生存的意义......





▲《他们》,2006-2008,100x100cm,艺术微喷

 


2009年至2013年间,他走遍中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拍摄变革下的沿海地区最真实而荒诞的生活片段。著名摄影批评家 顾铮 看过《海岸线》后写道:


“张晓的影像,或抒情,或超现实,或写实,充分展示了海岸线这个具有特殊地理性质的空间的特殊魅力。正是海岸线这么一个同时面对了海洋与陆地的变化多端的地方,也成为了一个激活人性的地方,同时也激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思考。”





▲《海岸线》,2009-2013,100x120cm,艺术微喷


而后,张晓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故乡——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庄,更多的加入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记忆。


对张晓而言,《他们》到《海岸线》都是在一种宏观的层面去记录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关于故乡,更多的是关于自身的体验,从自我自身向外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的去看到现实。



▲《移》集市上的肉摊,2015,21x28.5cm,即显胶片、纸

 


“张晓是我所认识的中国极少数的摄影师,用艺术的眼光去对待纪实,用纪实的手法善待艺术的典型。”——摄影收藏家靳宏伟

 

...
对话艺术家

      
Q:成都当代影像馆    Z:张晓         
 

▲张晓工作室,2019

 


张晓很忙,频繁奔走于全球各地展览、山东老家创作、成都的家和工作室之间。


飞机刚落地,就约上我们采访。还没来得及收拾,工作室被他从全世界淘来的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塞满:提线木偶、婴儿脸面具,以及门后的一副据说是从儿童乐园淘来的生殖器挂件…从木塞玻璃瓶、宝利来相纸黑卡、人偶手办…一套一套“山积”,这个一米八的彪形大汉,对收集仿佛有种执念。


2016年的作品《既然有梦想》就是用他在淘宝上收集的闹钟组成的。



▲《既然有梦想》,2016,110x350x4.8cm,艺术微喷。468个闹钟、电池。图片致谢刺点画廊
 
 
01
逃 离


 Q:什么时候开始萌生离开故乡的念头?


 Z:高考的时候吧,总觉得考上大学就能离开,结果考上了一个离家最近的烟台大学。2005年大学毕业,四处投简历无果,阴差阳错到了《重庆晨报》当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当时连重庆在哪儿都不知道。



▲《醉酒后晕倒在街头的男子》,2007,图片致谢重庆晨报

 


Q:后来为什么留在成都?


Z:2008年在同事的婚礼上认识了我妻子,我是伴郎,她是伴娘。她是自贡人,当时工作在成都,2009年我从报社辞职后也就留在了这里。
 


Q:现在多久回去一次?


Z:不一定,前两年经常回去,因为做作品的缘故。最近一年父母都来到成都帮忙带小孩,回老家的次数少了,最近一次回去是去年年底回去拍东西。我下个月应该会回去一趟,有一个新作品需要回老家看场地。



▲《落选》,2018,160x240cm,灯箱

 


02
回到故乡

 


Q:回到家乡和亲戚朋友们相处怎么样?


Z:就是点头问好吧,但我感觉自己更像个陌生人。不过之前每次回家,院子里会放很多邻居们送来的自家种的蔬菜、水果......我觉得这种亲情的东西一直都在,虽然从小到大习以为常,但还是会觉得很温暖,我也一直在拍摄这些物品,希望用影像留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礼物》,知了猴,2016,11x10cm每件,16件,TIP 1200相纸
 


Q:他们对你“艺术家”的身份能理解吗?


Z:不理解,可能是因为原来摄影师的身份,他们总是觉得我回去就是为了采风的。每次我拿着相机去拍东西,村里人都会好心提醒我:这儿不好看,拍了也是浪费胶卷钱,不如去那个景点拍!”
 


Q:《故乡》系列以亲戚朋友为素材,他们看过你的作品吗?对作品有什么看法?


Z:我不会专门给他们看,当然也不会遮遮掩掩,所以我不知道他们看过没有,不过这几年村里人都有了微信,大家会经常看到我的展览信息。比如这次在深圳坪山展出的《紫气东来》很多人都看到了,好几个人说:可惜了,这么多苹果......


 

▲《紫气东来》,2019,尺寸可变,烟台红富士苹果、鱼线、钢针。

 


Q:《海岸线》以后,你的作品一直在回望故乡,这些年来故乡有什么变化?


Z:最近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其实故乡的变化并不大,感觉像停在那儿了一样。特别是在看多了中国的城乡巨变之后,这种不变的状态反而更令人震撼。


 
Q:这些年因为展出和创作游历不同国家,对故乡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吗?


Z:这些年我感觉与故乡的情感越来越深,而实际上却越来越远,这也陷入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我明明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却再也回不去了…我一直在努力地刻意地去跟故乡发生一些关系。最后经由我的作品,试图去寻找一些东西。



▲《大姐》,2014,150x100cm,艺术微喷


因为创作,才开始真正关注故乡,及其折射出来的中国乡村的问题。《大姐》、《亲戚》、《甜蜜的爱恋》,这些作品都是我在故乡通过一个简陋的移动照相馆找到的线索,而且一直在延续。


首先是大姐用她的同一张脸去制作了一系列的“时尚”照片,而我则直接把这个现成品扫描放大并使他们成为了作品。然后我找到这个照相馆并提供了我家里亲戚的老照片给他,让他按照他的制作标准和收费标准去为我“创作”了《亲戚》系列的作品。《甜蜜的爱恋》则是我把他近十年工作中最常用的一个婚纱照模板以类型学的方式集体展示了出来。



▲《亲戚》,2014,180x120cm,艺术微喷


因为这些线索,我试图去探究审美差异的问题。慢慢的你会发现人对美的理解、审美的差异原来有这么大。


有时候“我们”觉得特别艳俗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真的特别漂亮,是最好的。而“他们”其实反而是人口基数更大的一个群体。



▲《甜蜜的爱恋》,2017,205x920cm,21.5x27.5cm每件,288件,艺术微喷、Led显示屏

 


03
为什么是苹果

 


Q:为什么是苹果?


Z: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包括上个月在坪山的展览,现场有人也会问:为什么是苹果?挂香蕉多快,一下就一大串......


选择苹果当然是有原因的,山东烟台是全世界最大的苹果产区,现代苹果也是经由烟台传入中国。老家周边大部分人的生活、工作全都围绕着苹果进行,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种苹果。苹果并不是种下去等着摘就可以了,每年在收成之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修剪、授粉、除草、施肥、撒药......等等,一年的时间基本上都被排满。

 



▲《收购》,2016,185x152cm,艺术微喷


对我来说,从最早的《海岸线》那种大的拍摄范围,缩小到故乡,从故乡再回到一个更小的具体事物,聚焦一个更实的点上,可能更有代表性,所以就开始围绕苹果做一些作品。



▲《苹果树》,2018,152x185cm,艺术微喷


Q:苹果系列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


Z:从《移》(2013)就有涉及,只是没有专门把苹果的符号抽离出来,到后来《403个苹果》我希望能用图像来表现我和故乡、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403个苹果》,2016,240x420cm,18x13cm每件,403件,艺术微喷,亚克力相框。图片致谢长江当代美术馆
 


Q:为什么想到做《恭喜发财》这样一组近乎行为艺术的作品?


Z: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超市里有卖的那种比较高级的礼盒苹果,上面会有一些字或者图案,都是一些比较吉祥的话语,这个特别吸引我。在北方乡镇和农村,每家人院子的照壁上也都会有“恭喜发财”、“紫气东来”、“吉祥如意”诸如此类的祝福语,这些词都是看起来特别喜庆,其实也是另外一种虚伪。



▲《恭喜发财》,2017,152x185cm,艺术微喷


2017年冬天,我在老家选择了一块比较方正的苹果园,请了十几个当地村民亲戚朋友,花了一天时间,把近两万个在阿里巴巴定制的假泡沫苹果挂到了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碰巧挂完的第二天天降大雪。


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观,其实反而是不合时宜的,而这些极度繁荣的表面下,掩藏的是残酷的现实。



▲《恭喜发财》局部,2018


我的苹果都和故乡的现状有关。


《无双》拍摄了100个畸形的苹果,我从很多渠道收集到了这些独一无二的连体苹果,这种变异的病理具有一定的隐喻性,外观看起来已经变形了,但其实又不影响它的食用,跟正常的苹果一样的味道。正如很多现实问题一样,只要不是立刻致命的,我们也并不会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尽管看起来已经奇形怪状。



▲《无双》2017,200x600cm,40x30cm每件,共100件 艺术微喷。图片提供:成都当代影像馆
 


《紫气东来》也是一样,展览期间,很多现场工作人员和观众都觉得很喜庆,他们也会给出很多自己的解读,认为这是“平步青云”、“平安大道”……其实每个苹果都是用鱼线和钢针固定,在这个特别美好的空中楼阁里,暗藏着危险。再过一个月,所有的苹果都会腐烂、垮掉,只剩下这些尖锐的针,重新组成一座新的危机重重的楼梯。



▲《紫气东来》,2019,尺寸可变,烟台红富士苹果、鱼线、钢针。图片致谢刘思

 

04
拼贴记忆


Q: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移膜技术?


Z:2011年有一个叫impossible的相纸公司,他们在北京有一个活动,请艺术家测试相纸,每人发相机和几十盒相纸,没有主题随便拍,然后做一个小展览,相当于他们的工作坊。当时他们的主管介绍了这种相纸的一些特性,我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移膜。


Q:这次展出的5幅《肖像》,每一位都有名有姓,为什么会选择这5位?


Z:都是随机选择的,正好碰到五个一桌打斗地主扑克的同村人,从小就认识的。



▲《张吉春》,2016,80x60cm,即显胶片、纸


Q:每幅作品由很多张小的宝丽来移膜拼贴到宣纸上,这对细节控制要求很高吧?


Z:制作过程确实比较麻烦,主要的工序都是在水里进行的,一旦离开水这些药膜就会黏成一团像鼻涕一样,也很容易破损。单张比较简单,要是很多张拼贴到一起就比较困难了。不过做到后面也慢慢熟能生巧,而且自己还摸索出一些小窍门,发明了一些小工具。其实一开始我也特别在意画面的完整性,慢慢的我也开始接受这些不完美,这种破碎感有时候也正是我想要的。



▲《移》,妈妈和邻居们,2015,54x80cm,即显胶片、纸

 


Q:为什么会选择用移膜来呈现?


Z:移膜大概是八九十年代就有的做法,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些宝利来爱好者对一些不满意的照片进行重新加工利用的方式。而我也正是利用重新拼贴这个特性,结合了自己和故乡的关系,我想大约就是撕裂了又重新修复的过程。它跟我想要表达的这种关系特别贴切。



▲《河道里的垃圾》,2016,152x185cm,艺术微喷
  


Q:故乡会成为你的归处吗?


Z:我觉得是回不去了。除了情感上的因素,现实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很多重污染企业在城市里无法生存,便开始往乡村转移。空气里都是刺鼻的化学味道,饮用水在十多年前就不能喝了,都是去买水或是从别的地方接过来。


但是每次只要我一回到老家,就会觉得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家庭影院》,2015,50x40cm每件,6件,即显胶片、Mp3、录像带

 


05
习惯创作

 


当问到“不创作的时候都做些什么”时,张晓停了一下,一时竟想不出来。


十多年来,观察已经融入他的生活,变成习惯性创作。他随身带着135的半格相机,一卷能拍80张,这样持续拍了十多年,累积了几百个胶卷。
“有时间的话,还是想把这些照片冲洗整理出来,挺有意思的。”



▲《失控》,2005至今

 


Q:有没有想过停下来?


Z:完全没想过。


Q:为什么?你已经这么高产且优秀了?


Z:停下来又能干嘛呢?
 
Q:创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Z:创作就是生命力。



▲《流水线上的红富士苹果》,2018,152x185cm,艺术微喷


Q:最近有新的创作计划吗?


Z:最近在做一个关于苹果品种的研究。自从苹果引入中国以来至少有过150个品种,然而现在我们到市场上能看到的也就只有几种,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利于长期保存运输,容易抵抗病虫的品种,其他的则在人类的选择和干预下逐渐减产或者消失。



▲《网》,2014,152x185cm,艺术微喷



▲《出口》,2017,152x185cm,艺术微喷


近几年,除了直接摄影之外,张晓一直在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手段:装置、视频、现成品图像等方式……对他而言,一直希望为每一个作品找到一个特别适合的载体去表现。



▲《向前进》展览现场(右),2019,4’ 20”,三屏4K影像,彩色无声。图片提供:成都当代影像馆


Q:你是什么星座?


Z:射手吧,不过布展、挂作品的时候,他们会很崩溃,说我是处女座......


Q: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


Z:我随时都在改。
 


Q:你最爱吃的菜是?


Z:我不挑,好吃的都行。不过还是很想念烟台的海鲜,成都吃不到。



▲《捕食的海鸥》,2014,152x185cm,艺术微喷

 


■ 金熊猫杰出摄影艺术家 张晓



张晓/ZHANG XIAO    (摄影:沈宸)


张晓,摄影艺术家,1981年出生于山东烟台,200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设计系,曾任《重庆晨报》新闻摄影师,现居成都。


2018年获哈佛大学罗伯特·加纳德摄影基金。《海岸线》系列曾获得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2011)、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冠军(2010)及候登科摄影奖(2009);《他们》系列获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曾参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2015年作为理由”和“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瑞士摄影基金会的“Unfamiliar Familiarities”、法国巴黎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的“Photoquai 2015”、中国连州国际摄影节、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多个国内外展览。


▶  展览推荐
 2019金熊猫摄影艺术奖作品展 
策展人:王庆松
参展艺术家:马良、刘铮、张大力、张克纯、张晓、张巍、洪浩、
宗宁、金平、缪晓春
展   期:2019年4月27日—2019年10月27日
空   间:成都当代影像馆C展厅 (-1F)

 

采写 | Lynn
审编 | Lei  


© 成都当代影像馆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 END -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Please focus on our events! 


联系注明:来自米拍摄影社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