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小城故事(自述)X——六年拍摄虹口公益坊有感

纪实人文上海历史

2021-03-31

身为业余爱好摄影者,我的本职工作和旧区改造有关,于是常年穿梭于魔都大街小巷去寻找我儿时记忆的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


2015年的一个夏天,我来到了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武进路的公益坊拍摄。彼时,公益坊作为虹口区旧改的大型二级石库门旧里成片区域之一,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房屋征收,许多常年居住在此的居民,终于不再依赖白天倒马桶、晚上蹲公共厨房的生活,欢欢喜喜地乔迁入新居。工地上,工人们驾驶者挖掘机也正紧张地进行着房屋拆除工作。




在进入旧改工作领域之初,我一直单纯的以为旧改工作就是房屋拆迁。然而,在摄影的同时,我偶然间翻阅了关于公益坊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老一辈的上海人文摄影师(如陆杰、基诺、娄承浩、席闻雷等等)拍摄的影像资料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当初的想法是错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一些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反映着上海的历史,而当这些事物坐落在上海的那些即将接受征收的成片二级以下石库门旧里地区时,我们要做的,是在拆迁的过程中将其保留下来。




公益坊,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989弄,建于1928年,共有119幢石库门。解放前以粤籍居民为主,故另有别称 “ 广东弄堂 ” 。尤以45号“颕川寄庐”为出名。建于为1907年,是一幢独立式石库门住宅,占地面积相当后来建造的公益坊7个门牌号。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一厅两厢,立面高大,清水青红砖镶嵌墙。正中石库门乌漆大门用花岗石石料作门框,两侧还用纤细的西式柱装饰,再用石料围个弧线,在门楣上石匾阳刻“颕川寄庐”右上款为光绪丁未九秋,左下款打安且吉兮。两侧厢房二楼立面各设一个挑阳台。后天井东西各有一侧门, 走进侧门即是后楼 。后楼为佣人房,灶间和仓库 。后天井有直接通往前楼的两个木楼梯。主人用大木楼梯,佣人只能用小木楼梯。




据不完全记录,公益坊曾有不少名人居住于此,如张瑞芳、马寅初、段祺瑞等。此外还有部分左翼“文青”和“新感觉派”文青常年居住于此。




然而,在2015年公益坊进行旧改之前,公益坊却因未被提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而面临全部拆毁之危险,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呼吁停止公益坊的拆迁。对此,虹口区文史馆曾回复称,公益坊确实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但并非挂牌的文保单位。后来,停止拆迁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虹口区ZF决定暂停房屋拆迁工作。公益坊这才得以保留了大部。




2020年,上海决定对公益坊进行修缮,率先启动的是部分海派老建筑的修缮工程。此次保护性修缮的历史建筑公益坊、颍川寄庐和扆虹园等,将与未来的新建现代商业部分实现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虹口的人文要素和助推北外滩的整体开发。

2020年年末,偶然再次路过公益坊,那时正值最寒冷的时候,零下10多度的寒风几乎就要将我冻僵。然而,按下快门,望着那些远处工人们紧张的修缮作业,心中一丝欣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