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如果平淡才是生活的本质,那我们还能拍得出彩吗?

纪实旅行城市人文纪实有料青年我想在米拍看什么满满的干货

2021-01-15

老人脸上的道道沟壑并不稀奇,

卖蔬果的小贩每天准时出现在菜市场,

上班族的脚步永远都迈得那么匆忙,

过完今天自己已经知道明天将如何度过,

既然生活每天都是平淡如水般度过,

那么我们拿起镜头去记录

这些平淡、重复的画面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们想要拍出一张精彩的纪实照是不是太难了点?

 

没有人会愿意向平淡低头,secretdada也不会。他并不否认生活的常态是就是波澜不惊的,但他认为,恰好是生活的波澜不惊证明了纪实摄影的价值。你可以说生活平淡无奇,但你不能说生活净是平淡无奇。我们为何拿起相机?因为生活除了平淡,多得是闪光的瞬间等待我们去记录、收集。

 

回到最初问题,纪实摄影想要拍到出彩的瞬间是不是真的很难?

secretdada告诉我们,想要拍得出彩有很多种方式,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出彩,或许会因为抓住难能可贵的细节出彩,或许因为拍出饱和的情感颗粒度而出彩,又或是一些私人原因出彩。谁知道呢。你说出彩简单吗,如果你惰于思考,那便不简单,如果你细心观察,它还会难吗?

 

有时拍照对当下的意义或许不那么大。

secretdada说,或许纪实摄影的魅力既在于拍摄这个动作,也在于时间的等待和发酵,八十年代距今已有二十年,我们当下再观看任何一张八十年代成都街头的照片,都会感受到一种时间变化为照片带来的魔力。secretdada还给我们分享了一句让他记忆深刻的话——“与其花几年时间培养一个摄影匠人,不如直接把相机交给一位诗人”,这句话同时也激励着他不断发现身边的美。

 

当我们问到能否给大家推荐几个拍照好去处时,secretdada表示现在的人都喜欢去推荐地打卡、找机位等等,他其实更推荐大家去发现匿名的风景。他根据拍摄经验总结到,大的场域好、当地人亲和、文化属性强是可以从各个纬度刺激到拍摄者的,但凡是文化交融的地方就是特别容易拍照的好地方。最后他还是为大家推荐了充满风情的非、欧文化交融之地西班牙,以及亚欧之间的土耳其。在无法出国条件下,上述经验也适于国内。

 

社区里曾有用户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现在的摆拍现象?如漓江的鱼鹰、杨家溪的牛、东川老人等等。

secretdada给出的观点比较多维和包容,他说纪实摄影里的摆拍会带来很多争议,我们要看到摄影作为纪实手段的属性已经越来越弱,他觉得纪实这个概念需要与时俱进,或者说外延应该不断扩展。

 

“摄影无论如何都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个人的对世界的观察以及对世界的截取反映。因此所谓的纪实,说到底还是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可以说摆不摆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种摆拍照片的初衷和摄影人的理念。如果通过摆拍达到了他的创作目的和意见表达,当然可以理解。

 对于我自己的创作而言,我相信依靠机遇和瞬间的摄影,我相信依靠预判和行动力的摄影,我喜欢和时间和运气和自己拧着劲,这样得来的照片会让我在未来看到它的时候回味无穷,这种回味对于我而言和照片本身的品质一样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了画面的美或震撼,为了获奖等利益诉求,直接诉诸摆拍的行为我认为是没有回味可言的。”

secretdada的难能可贵在于喧嚣中保持与时俱进的思考,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也守护自己的底线。除了磨练技术、选择设备和积累经验,我们还能做什么?secretdada已经告诉我们了,所谓摄影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人事物,还有拍摄者的内心观点。我们还能决定的是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secretdada一边记录那些带不走的风景,一边说着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在他边走边拍的途中,或许他早已渐渐接近他心中那位“拿起相机的诗人”了。

 


Q&A


Q1:2020年是被疫情严重影响的一年,您的拍摄行程是否也被影响到了呢?新的一年您有什么新的计划吗?有哪些想去还未去到的地方?

A:疫情取消了我2020年全部的出境游,很多已经计划好的行程都悉数搁浅了。回头看起来,虽然出不去了,但疫情也留给我一些启示,一则是有机会去做的事情一定要立刻行动,不能懈怠。如果不是前些年的马不停蹄,现在只能望洋兴叹了。二则是要辩证的看待疫情,一方面正好趁机休养生息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迫使我们将视野放回到身边,更好的发现周遭的美好。新的一年整个世界的变化还未可预见,我计划更多的拍摄成都和四川,最近有举办线下的关于成都的人文摄影作品展览,之前也有从事过西南丝绸之路的田野调查和沿途人文摄影,这些事情本身对我都充满了吸引力。 或许外在怎么变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可以保持一种冲动。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2021。 

Q2:老师,扫街用什么镜头比较好?相机有什么推荐呢?平时用iPhone扫街,感觉不大够用。

A:手里拿什么器材就去关注对应的题材,长的可以远可以不干扰可以成为默默发生的故事,短镜头可以参与可以交互。相机与你的习惯有关系,总的来说不要太纠结。布列松时代的相机还不如iPhone呢。相机真的不是咱们的瓶颈。相机的推荐,在你能负担的情况下买最喜欢的机器,在疫情下,对自己好一点。

 

Q3:老师,您认为审美有没有一个大概的大众的标准,因为很多时候你质疑一个人拍的不够好,就会有人出来说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是非理性的一种认知。

A:我认为审美有一个基本标准的,比如美术史,最后各种因缘际会的结果会最终形成一个专家和平民基本都认可的金线以上的作品体系。当然有很多类似印象派当年不受待见的情况,但是最后时间会给答案。

 

Q4:如何辨别自己拍的好不好呢?

A:好坏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这不是数学题。但是如果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辨识度,那才是最棒的。说回好与不好,其实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参照系,所以有人说买相机没有买画册重要。

 

Q5:人文纪实不可控因素很对,好的作品是不是大多具有偶然性,如何增加出片率呢?

A:一定是有其偶然性的,但是等偶然性的各个元素都凑齐了,摄影师能不能必然把它抓下来才是关键。我觉得要不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这个深入的说下去可以说一个小时,哈哈。一言以蔽之还是要锻炼,唯手熟尔,唯心熟耳。

 

Q6:扫街的时候经常不能将拍摄主体从杂乱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怎么办?

A:这恰好是可能进步的一个方式,你可以用大光圈,你可以用构图,你可以关注背景,你可以选择典型的人物。如此种种都是方法,最后都可以分离和凸显。

 

Q7:纪实摄影您觉得技巧更重要还是照片的故事感更重要呢?纪实摄影与人文摄影是否有区别呢?

A:纪实照片是国际通行叫法,人文摄影是国内的叫法。其实我觉得不要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不用固步自封,拍自己有感觉的场景、人和事就好了。管它是什么类型。风光照也可以拍成人文照片,一张脸也可以当成风景照。技巧和故事都是为你的主旨服务的,哪个顶用哪个就好。




想要学习人文纪实摄影的小伙伴们

可以持续关注@secretdada 老师

老师将不断为大家更新更多优秀的作品



两周后,

我们「有料青年」第六期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