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如何拍摄出一张好看的“纪实环境人像”?以及浅谈我对m4/3画幅系统的看法。

器材摄影教程对话摄影师城市影像图文故事拍摄心得纪实环境人像m4/3

2021-06-04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纪实环境人像”!

“纪实环境人像”以渲染画面氛围为主,使画面感充满故事性,一种强烈的怀旧感,年代感,意识感;对画面有一种天然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乎总能从回忆里找到那么一副无限接近画面的片段。可能连回忆也是虚假的,脑子的一种臆想,但它还是由意识产生了那段虚假的回忆!通俗点说就是画面引导人产生联想,一种贴合自身经历的联想。

顾名思义,“纪实环境人像”突出环境,但又刻意弱化环境对主体的干扰;人为主体,却不着重表现,需与环境相辅相成;名为纪实,实则伪纪实,为画面整体完整度考虑可以轻微删改极小部分元素。

“纪实环境人像”多以复古怀旧的风格基础强化氛围,从人物感情,动作状态来立意,用充满故事性的画面引导读者的想象。

这种风格是我最近特别爱拍的一种,我以前爱拍风景照,多是带人物的超广角风景人像。我认为纯粹的风景照没有太多精神价值,再壮美的风景千篇一律,看的多了早就视觉免疫了,风景是给人感受的,拍照也要以人为本!纯粹的人像照一般人物占比又太大,或是背景虚化又太强,除了岁月沧桑之时,美人迟暮之后,翻看曾经的容颜,却早已回忆不起当时的地点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广角环境人像恰好弥补了这两大类照片的缺点,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我这两年呆在南方的城市里,很少外出,自然没有太多机会拍摄北方壮丽的山河湖泊,也没有结交了了几个真正爱拍照的朋友,更没有去认识一揽子拍摄对象或模特,大多数时间都是单独出去拍摄一些城市风光。

我挺反感街拍,不爱纪实,更不爱为了人像而拍摄的人像。也间接造成了我没模特,没“同行”,没了出去拍照片的动力和乐趣!

我几度放弃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拍摄,尘封相机。

后来我又拍摄了很长一段时间各种乱七八糟的电商平台各类产品,视频等。随后再度失去兴趣,改为写写小说,培训教育机构线下教教软件后期,视频剪辑调色3d等。

摄影只是我众多爱好中的一个,我再也不会把它变成我的工作,也不能把它变成工作!我喜欢拍照,拍自己想拍的,工作有时几乎不会考虑你的喜好,它只会慢慢腐蚀、磨灭你的创新和兴趣

再后来,我总结了拍照的意义是什么?是回忆;是感触;是精神慰籍;是期许;是回望;是记录下那一瞬间触动我内心的人和事!

我正式告别了程序摄影,讨好式摄影,浅薄摄影,和我个人不喜欢的所有摄影模式。我没有删掉以前看起来很好但现在看起来“很失败”的照片,毕竟这也是我回忆的重要一部分,是它们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突然间,以前看不懂的老一辈名师们的照片似乎也能看出那么一点儿门道了!也许我现在拍的依然很失败,但一定比以前的失败更成功一些;有时要先向后看,才能再向前进。

我又出门拍照了,我开始街拍了,我接受纪实了,我拍了越来越多的人像了,我不太爱拍风景了,我不拍纯风景了,没有人我不拍风景了。

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设计了“纪实环境人像”了!正是我需要的,喜欢的类型!Nice……

回忆如果记得太清晰,反而变得无味,平庸,甚至无聊,正是因为久远的记忆变得模糊才会想象叙述出无限的可能,从而赋予更好更多更契合的画面,正如“纪实环境人像”,太纯净清晰的画质反而会让画面失去很多意境。拍摄这类风格,几个要点,至少是适合于我的,如下……

1.人物占整个画面的0.2%~5%左右,最好不要超过10%,并与背景剥离开来。

2.保持相对水平,曝光偏亮1.3挡,视现场光线而定。

3.构图平稳,三分或居中,近中远景,框架结合。

4.挑选,挑一个场景,挑一束光线,挑一个焦距,挑一个角度恰好。

5.等待,等一个人,等一个动作,等一场事件,等一段故事发生。

6.后期思路,仿移轴,微缩,仿胶片,单色,低保真,低饱和等色彩风格。

逐条梳理:

1.人物占整个画面的0.2%~5%左右,最好不要超过10%,并与背景剥离开来。

人为主体,却不着重表现,需与环境相辅相成;人物最小可以占比0.2%左右,与背景形成明度对比从而增强关注度,既作为主体,整个画面的着眼点,又作为陪衬,烘托环境的氛围或反衬环境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此时主体人物一般为剪影,不具备很高的人物辨识度。

2.保持相对水平,曝光偏亮1.3挡,视现场光线而定。

绝对的电子水平仪在很多时候会因为构图时的透视效果导致纵向不垂直,横向不水平的视差,很多时候不可取;保持相对水平吧,可以有效缓解透视,纵向透视矫正时会改变被摄体本来的高度,别忘了矫正被摄体高度。

夜间拍摄曝光补偿+2挡左右,尤其是光线暗时,不要吝啬感光度,回想几年前刚买尼康d750时,感光度从来不敢超过800的我,哈哈哈!越暗的环境越是要拍的更亮一些,不要依赖后期提亮曝光,更亮的画面代表更少的彩色噪点,更高的画质。m4/3画幅感光度夜景在3200-12800之间的画质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好了。高感光度到来的明度噪点反而更具胶片的颗粒感,我很喜欢。对了,不要作任何降噪处理,所有降噪都会严重破坏照片的质感和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颗粒的办法抹平彩色噪点和色彩断层。m4/3画幅绝大多是只有12bit的色深,极端光线下确是力不从心。

3.构图平稳,三分或居中,近中远景,框架结合。

竖构图自带极强的纵深感,层次分明,也比较适合拍摄人像,或层次分明的景物等;9:16的构图可以贴合绝大多数的手机端铺满屏幕。

构图有且只有两种:三分构图和居中构图!其他任何形式花里胡哨的构图名称都是扯淡,噱头。没什么好讲的,但细数起来又有很多可讲的,尤其是三分法,主体所处的视觉中心点和朝向不同的方位直接决定了照片整体的风格和感受,压抑或豁达,消极或阳光等。

尽量不要大尺度的二次构图,可以微调二次构图。这类照片内容上可控性不高,除了寻找时机就是等待,个人能掌控的也就只有曝光和构图了,拍照构图必须严谨,保持相对的水平,将主体放在合适的视觉点上,关注主体语背景的关系,主体周边环境是否妥当,寻找位置与角度过滤掉与主体画面无关的或干扰主体画面的元素。

“构图为什么要那么严谨?我像素高,后期二次构图不行吗?”

“不行!绝对不行,后期二次构图只是单纯的两维平面上的裁剪,拍摄前的构图直接影响到透视关系,前后景的三维位置关系,纵向透视的高度,画面的光学形变,与被摄物的距离或焦距形成的空间压缩感等。最重要的是对摄影严谨端正的态度,这是拍照的基本素养,也是对审美和美学修养的一种体现。对于我还有另外一种原因:现在手上几台相机都是m4/3画幅,都只有1600万像素,裁成9:16的比例后只有1200万像素,如果裁剪幅度稍微大点就只有不足1000万像素了,虽然理论上500-800万像素就够用了,但是对于后期修图来说1000多万像素是少了点,稍微放大一点就能看到像素点了,对后期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前期拍摄构图特别严格,几乎很少二次构图,最多微微调一下水平等。”

前期能完成的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甩给后期!

4.挑选,挑一个场景,挑一束光线,挑一个焦距,挑一个角度恰好。

挑一个触动自己的场景,尽力避免无关的元素出现在画面中。

挑一束光线,一束烘托主体氛围的光线,现场实在没有就后期制造出一束光线。

挑一个焦距,一个中长焦距,20-100mm之间「m4/3画幅上」,视角60度-12度左右的取景范围。广角不仅会有夸张的透视带来的水平线错觉,更重要的是广角使主体产生距离感,排斥感,不利于情感的表达;中长焦距带来的空间压缩感有种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如果是巨幕「42英寸以上的屏幕近距离观看也可」观看,很容易有沉浸式体验,就像画面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在眼前。

挑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根据现场环境来选择低角度、仰拍、俯拍、眼平、腰平取景等。

5.等待,等一个人,等一个动作,等一场事件,等一段故事发生。

构图、测光、调参等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守株待兔耐心等待吧!等一个人,一个动作,一瞬触动内心的刹那。

这看似简短的一步也是这类照片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步,同样也是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一步,运气好时看到了觉得场景和内容都不错,来不及调参构图抬手就是一两张,刚好拍到了画面最好的状态。运气不好时,看中一个场景我经常会举着调好的相机保持着构图和水平守上一个多小时随时准备按下快门,也经常会守在一个地方拍个上百张只为选出一张最满意的。

快速进入拍摄状态,在几乎没有预见的情况下举起相机就拍,最考验人的不是曝光和对焦,是构图,角度和水平,从接触照相机以来就莫名的特别在意水平、角度、构图的我来说,几乎可以做到抬手就拍不用刻意的思考和调整就自然的拍的很水平,和处于恰当的位置和角度。这个就是习惯吧,习惯成自然,一种条件反射,仿佛照片拍出来就应该是这样,人应该是对稳定性特别敏感的生物。

6.后期思路,仿移轴,微缩,仿胶片,单色,低保真,低饱和等色彩风格。

后期路子比较广,这类照片重点在于内容形式,不在色彩风格化。但主基调偏向于胶片的高宽容度,没有大面积的死黑和过曝。

仿移轴:倾斜移轴,这是最近比较爱用的后期方法。当然有条件你可以用真正的移轴镜头来拍,不过缺点就是选择少,焦距有限,价格贵,通光量小不利与夜间拍摄。

还可以选择倾斜移轴接环,工作原理和移轴镜头差不多,价格只要百元左右就很好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倾斜移轴镜头最多可以倾斜12-14度左右,但很多倾斜移轴接环最多只能倾斜8-12度。转接的镜头最好焦距在135画幅下40mm或以上的视角。视角越广偏移效果越不明显,视角越窄偏移效果越明显,转接镜头的像场也要至少大于被转接机身的像场的1.5倍,为偏移光轴后实际利用像场增大提供成像空间。

我几乎都是做的后期仿移轴, Ps基础功能可以做,但我觉得不如尼康的创意插件好用!Nik Collection - Analog Efex Pro 2。如果你没用过移轴镜头或接环,后期做仿移轴很容易事与愿违,效果很假,了解了移轴街头的原理才能做的像些。

如果连后期也懒得做,那就摘掉镜头后扶在卡口上手动倾斜拍摄,成本最低,缺点是可能会有严重的漏光,手抖造成的光轴偏离了预定位置,或是卡口内部意外进灰等风险。

倾斜移轴具有很强的梦幻氛围,微缩模型感,这类照片需要浓郁的色彩,极高的饱和度、高对比度,明亮的影调来烘托氛围。

微缩:“小人国”玩具模型效果,只能靠纯后期或移轴镜头实现了。

「拍照不多,暂无合适的素材,以后补上,见谅。」

仿胶片:仿制胶片的颗粒感,高宽容度,或柔和或高对比的胶片特征,和各种便向金黄、青绿、品蓝等色彩倾向。注意画面不要修的过于锐利清晰!过于清晰锐利的画面过于真实,从而变得无味,平庸,甚至无聊,反而会让画面失去很多意境。柔和甚至粗糙的画面更容易带动无限的联想,从而赋予读者更契合感受的回忆。可能所谓技术和艺术的差距就在这里吧?有的人把一个人拍成了一个人,有的人把一个人拍成了无数个人。

「拍照不多,暂无合适的素材,以后补上,见谅。」

单色:在场景光线色彩杂乱,主要色相本身好看时,或是夜间彩色噪点太多引起的画质太差时,我会选择单色风格,屏蔽掉色彩引起的视觉分散,色彩干扰等,使注意力集中在光影明暗结构上。单色不是黑白,黑白是明度范畴,不属于颜色范畴。单色是单一的颜色,可以是黑白明度上偏任何一种颜色。我喜欢偏淡蓝和土黄这种区域的色相,更加偏向怀旧风格。

低保真:顾名思义,画面保真度低,细节损失严重,这种风格不好掌握,搞不好就修成了“不如手机画质”!对光想和拍摄元素要求很高。这已经不是怀旧了,更像是追溯历史吧?姑且叫它“博物馆”风格吧。

低饱和:饱和低很低,一般我会用色相工具降低蓝色、绿色、青色等冷色系的饱和度,使色彩更“耐看”,更平缓。

「拍照不多,暂无合适的素材,以后补上,见谅。」


再贴几张图,都是手持拍摄,也有很多是手持全景合成。

​题外话:聊聊最近几年很不被看好的甚至“被药丸”的m4/3画幅系统以及我的器材迭代史。

我从2016年元旦开始买了第一台数码单反尼康d3000,之前2011年买过第一台数码相机,尼康coolpix s2500。之后尼康d7000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再之后d7100、d610、d750、df、d810、d500、宾得kp,后来买了索尼a6300以后就再也没有买过单反了。之后又相继买了索尼a6400、富士x-t3、x-a10、x-a20、x-e2、自此以上器材同时使用了一段时间都卖了闲鱼,从此结束全画幅和aps-c画幅的时代。先后接触到了松下gh5、gx8、gm1s、gx85、以及第一台奥林巴斯pen-f、e-m52、e-pl8、e-pl9、e-p5、使用过尼康全部型号的在售数码单反和富士近几年来所有的aps-c画幅无反相机。虽然我的器材越用越低端但我觉得从使用乐趣和拍摄频率上来说我的器材是逐渐升级的,慢慢的发现越是低端入门的器材反而可玩性越高!我所使用过的每一个型号的相机上的所有功能用的着的用不着的在当时都是了如指掌,操作上的便捷以及快捷键的扩展性,功能上的玩法,极端光线下性能和画质上的极限,固件的破解,都摸的门清,以至于我的很多中老年摄影群体里的朋友每每买了新器材先拿给我用一段时间再回头教他们,那时的我乐此不疲的研究索尼的pp文件色彩配置方案,制作各种监视器lut还原文件,摆弄各种灯光器材,测光表;购买各种品牌的各种系列的sd卡测试稳定性和持续写入速度,只因为松下gh5的400Mbp/s的码流对很多sd卡来说都不稳定,还专程跑到松下代理处测试更换了一次,结果后来还是索尼发帖公告了m系列二代卡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gh5无法正常录制,雷克沙1667x存在持续写入掉速严重等问题。想想那时真是有点儿无聊又偏执!


回归话题,对一张照片对于我来说最不重要的就是画质了。“纪实环境人像”最重要的是交代环境,所以我需要足够大的景深交代环境,夜间同时还需要足够多的通光量增加曝光。再加上我喜欢轻巧的小体积拍摄设备,拍摄时不容易引起路人注意,又不爱用限制了操作灵活机动性的三脚架,一套外观复古小巧的m4/3相机就成了我的首选!我甚至用Pen-F拍过一套婚纱照,GH5拍过竞速运动,摄影棚拍摄各种品类电商产品也连续使用m4/3系统两年有余了,还有m4/3系统最擅长的微距、超微距题材。除了一部分影棚电商拍摄,其他所有拍摄其实都是使用纯自然光线,出去拍照只带一机一镜很是轻松惬意,正如奥林巴斯那句口头禅:“轻巧随行”。目前手头最常用的几台机身:奥林巴斯E-PL8、E-PL9、松下GX85,尤其是奥林巴斯E-PL8,这台机身无论拍照还是操作,外观设计都很优秀,经典。

m4/3画幅的优势:轻巧灵活整体小巧的体积,复古的外观,足够强劲的性能和画质,奥林巴斯无与伦比的防抖性能,相同通光量下更大的景深范围,海量的体积小巧的优秀镜头群,超级便宜的价格,强大的视频性能都是我酷爱m4/3的原因。它可能不适合所有人,但大多数真正爱拍照,对拍照有一定经验和艺术看法的人最终可能都会回到m4/3阵营,随着电气硬件技术的发展革新,画质再也不是小画幅相机系统的拦路虎,但在光学设计,光学材料几乎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同规格m4/3画幅镜头的小巧体积是135画幅镜头物理上无论如何也难以达到的,我认为相机整体小型化才是趋势,而不是机身小型化后还拖着笨重巨大的镜头。我对m4/3画幅系统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