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人气4.6w
粉丝18
官推0
8张镜头里的湄坨村风景。
踩进湄坨村的田埂时,风裹着稻穗的香撞过来。镜头里的天是透亮的蓝,野草在田埂边长得肆意,远处的屋角藏在树影里——这里的风景没什么“网红感”,只是把“乡村的日常”铺得很满:晒得蜷起来的草叶、晃着尾巴路过的牛、墙根下晒暖的老人,连风都是慢的。蹲下来拍那丛芦苇时,有村民递来杯凉茶,说“这季的稻子快熟了,过阵子来更好看”。原来好风景从不是“拍出来的”,是站在那片风里,看见阳光落在作物上的光,听见虫鸣裹着人声,才懂这画面里的“活气”。这组照片没挑角度,只是把湄坨村给我的“松弛感”装了进去:不用刻意找景,抬头是云,低头是野,日子就浸在这样的舒展里。
13张苔痕裹着炊烟,山坳里的旧屋与新光。
这是丝毛坝村,藏在山坳里的老村落。走进去时,青石板路还沾着晨露,灰瓦屋顶叠着岁月的苔痕——年轻人大多出去了,剩下的老人守着半亩田、几间屋,把日子过成了慢镜头:晨雾里拾柴的背影,院坝里晒着的玉米串,墙角蜷着打盹的黄狗,都是时光没走快的证据。但新的东西也在长:村口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镇上,老房旁支起的光伏板在晒着太阳,偶尔有返乡的年轻人抱着相机拍老墙,说要把这里的日子做成短视频。这不是“落后”的标本,是活着的村庄:旧的烟火没散,新的气息在渗,像屋前那棵老梨树,年年发新枝。拍这些照片时,风刚好吹过稻穗,我想留住的,是它不慌不忙的样子。
1张蓝天下的电线杆。
这根电线杆是在老家村口拍的。小时候总觉得它像个沉默的巨人,粗实的水泥杆身戳在田埂边的土坡上,顶端支棱着几束金属支架,把交错的电线牵向远处的林梢——那些细细的线,在我眼里像巨人伸出的手指,攥着远方的信号往院子里拽。傍晚村部的广播声裹着电流的杂音,顺着电线“滋滋啦啦”淌过杆身,落进我家堂屋的喇叭里;夏夜闷热的风里,堂屋电话铃突然响起来,我踩着板凳接起听筒,总能听见爸妈在外地工厂里带着疲惫的声音,而那声音,也是从这根电线杆“流”过来的。后来我去城里读书,每次坐大巴离开,总会扒着车窗看它:蓝天衬着它灰扑扑的身影,像个站在路口的哨兵。这次假期回去,车刚拐进村口,我先看见的还是它——蓝天还是记忆里透亮的蓝,云絮软得像晒过的棉花,可电线杆的漆掉了些,风刮日晒的痕迹裹在杆身,连顶端的金属支架都蒙了层浅锈。只有那些电线,比从前绷得更直,顺着杆顶往更远处的新民居延伸,连带着5G信号塔的影子,藏在它身后的杨树林里。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是乡下随处可见的景致。可站在这儿抬头,视线顺着电线杆往蓝天里走,总能想起趴在窗台上等电话的夏夜,想起广播里循环播放的豫剧选段,想起背着书包跑过它身下时,影子被夕阳拉
13张《西湖的湖:藏在波心里的千年》
雨刚歇的午后,我在孤山旁撞见这一湖烟水。风掠过湖面时,浪痕像被谁揉碎的云,远处的三潭印月只露个顶,游船划开的波线,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句子,轻轻铺在水里。老杭州说,西湖的湖是“活”的:春时盛桃花瓣,夏时浮荷叶香,秋时载桂子影,冬时裹雪色眠。我拍它时,恰好有白鹭掠水而过,翅尖沾起的水珠,落进了南宋画院没画完的《西湖清趣图》里。其实这湖最动人的从不是景,是藏在波心里的烟火:船娘的吴语顺着水波荡,茶客的评弹裹着水汽飘,连堤上的石阶,都浸着千年的脚步声。苏轼疏浚时留的湖道,如今仍盛着游人的碎语;白居易写过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早成了这湖不变的底色。收相机时,湖面忽然静了,像刚讲完一折关于时光的戏,连风都在等下一场开场。我忽然懂,这湖从不是“风景”,是杭州把日子泡软了,浸在水里,酿成了一汪能装下千年的温柔。
13张杭州西湖的柳树。
十月的杭州西湖,早上总裹在软风里,我在白堤撞见这株柳时,它正把半帘绿瀑垂进西湖。指尖碰过柳条的刹那,忽然懂了白居易为何写“绿杨阴里白沙堤”千年前他亲手栽下的柳,早把根扎进了西湖的骨血里。风掠过湖面时,柳丝会替湖水轻晃,像苏堤春夜里没说完的诗,软得能裹住游人的脚步。我拍它时,有游船从柳隙里晃过,船娘的吴语混着莺啼落进叶缝,是“柳浪闻莺”最鲜活的注脚。老杭州说,这柳是西湖的“眉”,春雨是它的黛,晴日是它的妆——难怪古人折柳赠别,要把一湖的温柔都系在枝上。其实这天我本是来寻“苏堤春晓”的早樱,却被这株柳绊住了脚。它没樱花的艳,只垂着丝,把湖光、云影、往来的人声都织成了软的网。后来才想起,苏轼筑堤时特意“间株杨柳间株桃”,大抵是懂:再热闹的春,也需要一绺柳的静,来兜住西湖的烟火气。 收相机时,一片柳叶落在镜头上。我没拂开,权当这株千年的柳,替西湖给了我一封不用拆的信——信里写着:这世间所有的温柔,都该像柳丝垂湖,不慌不忙,却把时光缠成了解不开的缘。
2张梵净天池鸭子无忧无虑的游玩。
“梵净天池的水,是湄坨村捧在山坳里的软玉,镜头里这群鸭子,从不是‘游客打卡点的道具’,是跟着茶农作息长大的‘原住民’。天刚亮时,鸭群就摇着尾巴从岸边的草棚钻出来,扑棱着翅膀扎进水里:有时啄着浮在水面的草籽,有时追着云影在湖心里画圈,连波纹都漫得慢悠悠。等茶农歇晌时,会坐在桥头扔两把谷粒,鸭群立刻挤成一团,扁嘴碰着扁嘴,闹出满湖的响。这湖以前是连片的稻田,后来为了养茶护山改成了天池,水浅处能看见去年的芦苇根,深处映着梵净山的余脉,鸭子们就沿着茶垄与湖岸的交界线生活,春吃茶树下的虫,夏钻芦苇丛躲凉,秋啄落在水里的茶果,冬就缩在草棚里晒山尖的太阳。没人特意管它们,却总有人记着:采茶的姑娘会把喝剩的米汤倒在岸边,看店的阿婆会把掰碎的苞谷撒在石阶上。它们不懂‘景区’‘网红’的说法,只知道:天池的水是暖的,谷粒是香的,跟着茶农的脚步,就能把日子过成晃悠悠的模样,这不是‘无忧无虑的游玩’,是湄坨村把生态揉进日常里的温柔。”
23张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周边风景。
“镜头里的湄坨村,是被梵净山余脉轻轻捧着的村落,湄坨村的风,裹着茶香味,镜头里的桥连着凉亭,是村民歇脚的老地方,那片湖是‘梵净天池’,雨天时像揉碎的蓝玉,晴天就盛着满山的翠。梵净天池更像块被山框住的镜子。浅处能看见水草缠在石缝里,深处映着连绵的喀斯特峰林,秋冬的芦苇在岸边长成一片金浪,风一吹就晃得湖面碎成星子。这里的风景从不是‘摆出来’的,60年代种下的老茶园顺着坡地铺到山尖,春茶季时,茶垄里的斗笠能连成流动的色块,指尖捻下的芽头,转身就成了‘贵州最美茶乡’的招牌,闲置的民房改成了民宿,木窗推开就是晨雾裹着的山尖,傍晚坐在院坝里,能看见炊烟缠着晚霞往云里钻。没人把这里当‘景区’,老人会坐在桥头给你指‘那片湖以前是田,后来蓄了水,夏天能摸螺蛳’,采茶的姑娘笑着说‘你们拍的芦苇荡,秋天我们会割来编席子’。镜头里的桥、湖、山,从来不是‘风景’的道具,是茶青的香气、炊烟的温度、踩着露水出门的日常,是湄坨村把日子过成了诗的模样。”
14张蓝天下的黄杨树。
这棵黄杨树,长在我们村的公路旁边,算下来该有几十年近百年树龄了。小时候总觉得它普通:枝干不算粗壮,叶子也不是最鲜亮的那种。直到去年秋天再回村,撞见它在蓝天下的样子:部分叶尖染了浅黄,衬着干净的天,突然觉得它像个“安静的老伙计”,不管山里风多大、季节怎么变,就稳稳地站在那儿。
30张枫香溪会议纪念碑。
这是枫香溪会议纪念碑,位于贵州省德江县枫香溪镇,是纪念1934年“枫香溪会议”的红色纪念建筑。以下是其核心背景与意义:建成于1980年,为石质结构,长/宽3.3米、高10米,主碑顶有浮雕;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枫香溪会议会址文物系列的一部分。1934年6月19日,由红三军(贺龙、关向应等率领)在枫香溪召开;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恢复红三军党团组织与政治机关、停止“左”倾肃反;是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转折的关键会议,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奠定基础,也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策应。- 是贵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敢于革命”的黔东精神;与枫香溪会议会址、红三军医院旧址等28处革命旧址共同构成红色文化集群,现为3A级红色旅游景区。
14张游玩杭州西湖畔。
早上绕西湖散步,撞见满池荷香裹着水汽漫过来。镜头里的绿是浸了湖风的,连带着远山和云都软乎乎的。总觉得西湖的夏天藏在这些细碎里,不是挤在断桥的人潮,是偶然拐进的小径旁,荷叶晃着光,风裹着荷香撞进镜头里。没特意等光线,就是刚好站在这儿,刚好接住这帧属于西湖的松弛。
2张夏木与晴空的对视
午休时偶然抬头,被树顶和天空的配色撞了个满怀,浓绿裹着浅蓝,风一吹,叶影晃得像揉皱的碎玻璃。总觉得城市里的树很安静,它们把日子都藏在枝桠里,等抬头的人撞见这帧鲜活。没什么复杂的构图,就是刚好停在那儿,刚好举起手机,刚好留住这片刻的松弛。
1张杭州西湖游客登船点。
西湖边等船时,撞见这排泊着的游船,蓝红船身浸在湖雾里,风裹着荷香晃得船舷轻摆,忽然觉出‘慢游西湖’的松弛,顺手拍下这帧烟火气。
1张湖边的棕树
周末在铜仁市印江县缠溪镇沿湖散步撞见这棵棕树,叶片支棱着裹满阳光,风过的时候晃得湖光都软了,站着看了半分钟,顺手把这帧静气拍了下来。
1张无人机起飞瞬间
这是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湖边调试无人机,按下起飞键的刹那,螺旋桨带起风,镜头跟着窜向蓝天,湖光山色忽然铺展开,这瞬间的失重感,比风景更让人着迷。
2张鸭伙伴
湖边偶遇这群鸭,扑棱着翅膀挤在一块儿,水波晃着它们的影子,连吵闹都裹着软乎乎的劲儿,顺手录下这帧热闹。
4张金穗向蓝
蓝底裹金芒,麦芒沾暖,是秋揉在帧里的软。
2张一只小蜜蜂在用生命采蜜。
今天是周末,在郊野偶遇这片金黄花丛,恰好撞见这只小蜜蜂埋首采蜜——触角轻颤、绒毛沾着花粉,连翅膀的震动都裹着认真。镜头定格时忽然觉得:它忙碌的模样,就是春天最生动的注脚。
1张院角柿树:把岁月抻成疏朗的诗。
今天是周末,回家看到老家院角这棵柿子树,枝干早把四季刻进纹路里。如今叶虽落尽,枝桠却仍朝着蓝天舒展,像把岁月抻成了疏朗的诗。等开春抽芽、秋来挂果,满树橙红又会裹着甜香,把日子填得暖乎乎的。这是时光最温柔的模样。
1张蓝天下的光揽。
这是我在城郊工地旁拍到的光缆盒——天刚放晴,蓝色盒身沾着未干的雨痕,在蓝天底色里像块被遗落的拼图。 想起前几天看纪录片,说城市的信号、数据都靠这些“地下脉络”传递,可它们总藏在角落。蹲下来拍的时候,风裹着青草味吹过,突然觉得:这些不起眼的“工业物件”,其实是城市和蓝天之间的“隐秘连接”——既装着技术的冷硬,也裹着自然的温柔。 就像生活里很多被忽略的细节,只要停下来看,就能撞见意料外的美感。
1张会议室一角
美丽的会议室。
1张浙江大学华家池畔风景。
2025年10月30日,在浙江杭州华家池校区学习时,游玩华家池畔风景留下优美风光视频。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