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暮,亦称黄昏或傍晚,指日落前后日光逐渐减弱的过渡时段,通常出现在17:00至19:00之间,具体时长随季节变化。此时天空呈现由金黄渐暗的色调变化,伴随余晖、晚霞等自然现象,月见草属植物多在此时开花 [2]。 该词包含自然意象与文化喻义双重内涵。郭沫若在短诗《夕暮》中,以“白色绵羊”喻云、“瘦狮”拟山,通过童话式意象勾勒黄昏景致,借牧羊人与羊群的隐喻表达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现实的隐忧。作家Wog的同名小说则通过马场、校园等场景展开叙事,分《归》《御马》《使者》三卷,描绘“雨中阳光”等黄昏情境。 现代汉语中,“夕暮”作为基本自然现象词汇,与“晨曦”构成时间对照,并与暮霭等词语共同构建黄昏语义网络 [2]。其文学创作中的多元化诠释,反映了自然现象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延伸表达。
#夜色# #霞光# #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