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东麓,滦河穿山而过的峡谷间,藏着一座历经两千年的古关——喜峰口。古称卢龙塞,东汉时名松亭关,后改喜逢口,直至明代才定名为“喜峰口”。这道关口,自古便是京师通往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咽喉要道。山势如屏,石壁对峙,关城依山筑起,三重城墙宛如“日”字相扣,望日楼高耸于中央,守望着北方的风与云。 这里曾是边塞诗人的灵感之地。唐代高适在此题诗《塞上》,南宋陆游更是在梦中“夺得松亭关”,寄托收复之志。千百年后,战火再起。1933年春,日军入侵,赵登禹率二十九军鏖战喜峰口,大刀队夜袭敌营,毁敌炮阵十八门,歼敌四千余人。山谷间的回声,成就了那首传唱至今的《大刀进行曲》。 岁月流转,战火散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潘家口水库蓄水,低洼的长城段渐被淹没。每当水位下降,那一段段青砖灰瓦又会露出水面,如同历史的呼吸。昔日的烽烟早已远去,只剩滦阳河畔的清风,在时间的缝隙中轻轻掀起波纹。 今日的喜峰口,不再是征战之地,而是山河之诗。它静静伫立在滦阳镇石梯子村,峰峦叠翠,水光潋滟。若在晨曦中登临,或在暮色里俯瞰,那水下长城如梦似幻,仿佛仍在守护着北方的宁静与尊严。
#纪实# #建筑# #风光# #航拍# #古建筑# #唐山# #河北# #承德# #2025年佳能风光摄影拉力赛# #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