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宁城的辽中京遗址外西南角,荒草掩映间,有一座古塔孤独地伫立。 她没有塔尖,只有断裂的身影——人们称她为“半截塔”。 千年前,这里是辽帝国的园圃重地。清宁三年(1057年),工匠以砖雕八角,密檐叠叠,佛龛、云纹、飞天、花窗,一层层堆叠出帝都的庄严与虔诚。那时的老哈河依旧流淌,驼铃、钟声、暮鼓交织成辽中京的呼吸。 而今,塔身残高十四米,檐角无存,只余裸露的柏木椽头与剥落的砖纹。南北佛龛的双扇门已不复存在,东西面花格窗也只剩模糊的轮廓。那些雕刻在砖上的飞天,像是在风中远去的信仰。 人们说,她毁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武平路大地震。那一夜,大地震颤,城墙塌陷,辽塔折断。从此,只剩“半截”,任风沙与雨雪在上面刻下时光的痕迹。 然而,当阳光再次洒落,她依旧闪着古老的温度。 那些双抄五铺作的斜拱,那些云纹、柱头、瓦脊的残影,依旧透露出辽代工艺的秩序与诗意。残缺的她,反倒更像一个被时间截断的梦,静默而永恒。 九百年过去,老哈河仍在塔下流淌,风从辽中京的废墟穿过,带来远古帝国的低语。她不再是信仰的中心,却成为了记忆的灯塔。 每一个伫立在她面前的人,都能在那片砖红中,看见时间缓缓流淌的样子。
#纪实# #建筑# #风光# #航拍# #古建筑# #内蒙古# #赤峰#